5月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与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暨《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理论研讨会”举行。来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华辉,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波,中国金融出版社资深编辑、《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责任编辑王君,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出席,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主持。
张东刚表示,新形势下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既是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有效破解资本市场矛盾问题的必然选择。《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以其独特的视角聚焦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系统构建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框架,充分凝结了对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展望的深刻思考,为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理论研究树立起一道学术标杆,为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期待各位专家学者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碰撞思想、凝聚共识,筑牢理论之基、为资本市场发展聚智,夯实学科之本、为资本市场发展聚能,广培人才之源、为资本市场发展聚力。
吴晓求表示,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如何推进其改革与发展是重要研究主题。中国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决定了金融结构性的变革,资本市场定位要由融资的市场向投资的市场转变。希望《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能够帮助社会各界更清晰地认识理解资本市场运行规律,为完善市场机制、保护投资者权益提供理论参考,助力构建更具活力的现代金融体系。
在专家研讨环节,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屠光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吴卫星,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莉亚,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王国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瞿强等学者围绕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国家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庄毓敏主持。
屠光绍指出,本次研讨会体现了学术研究资本市场发展进程的同步并行、展示了资本市场理论体系与资本市场实践活动的密切互动、也说明了资本市场学术研究机构与资本市场其他参与主体的协同效应。他同时表示,十卷本揭示了资本市场发展的三大逻辑关系:一是资本市场发展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逻辑关系。二是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与资本市场作用的逻辑关系。三是资本市场的健全成熟与资本市场生态体系的逻辑关系。他认为,十卷本在整个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当中具有重要价值,期待吴晓求教授更多著作的问世。
高培勇指出,十卷本梳理了诸多理论逻辑,聚焦资本市场的稳定、信心与预期问题,这与当前资本市场实践关注的重点契合。随着经济发展,预期和信心问题已成为主导资本市场变化的关键因素。资本市场发展应将预期因素纳入分析、监测体系,把预期管理作为监管重点,落实到体制机制层面。当前资本市场制度改革,不仅要注重供需平衡调控,更要重视预期管理和引导,实现稳预期、强信心与稳股市、稳经济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李稻葵指出,资本市场作为各方利益交汇的枢纽,其培育难度远超制造业。当前,政府在资本市场领域的激励机制尚需完善,且该市场产品期限长、参与主体多、结构复杂。因此,他建议进一步强化监管的独立性、长期性、多元性与专业性,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助力其迈向世界领先水平,正如中国制造业的成功崛起一样。最后李稻葵强调,吴晓求教授坚定追求、坚持真理和厚德为人具有感召力的精神值得学习。
梁琪指出,作为国内资本市场研究的开拓者,吴晓求教授的研究始终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学术研究从"跟随西方文献"向"服务本土实践"转型,彰显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学术担当。其著作中展现的学者风骨与家国情怀,对资本市场法治化、国际化路径的深刻思考,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资本市场底层逻辑的关系值得探讨,需要学界在制度创新与文化认知层面持续探索,构建符合国情的发展范式。
吴卫星表示,吴晓求教授的研究紧贴中国金融改革实践,致力于基础制度建设和市场生态完善,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吴晓求教授的研究特点:一是终身学习,深化资本市场理论,尤其在金融市场流动性等领域;二是实践导向,聚焦重大现实问题,促进学术与实践结合;三是法治建设,将法治理念融入学术与教育管理;四是创新人才培养,完善金融专硕体系,教学成果获国家级认可。
刘莉亚指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助推上市公司回购,提升流动性和回购规模,但政策在规范企业操作方面仍有不足:部分企业仅发布回购公告却未落实方案,存在“广告化”倾向;市场对资质模糊企业反应平淡,反映投资者甄别不足。对此,她建议动态挂钩再贷款利率与企业实际回购表现,通过差异化利率遏制道德风险;同时构建上市公司信用评级体系,优先为治理规范、履约良好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推动资本市场良性循环。
王国刚分享“中国资本市场理论逻辑” 的两点体会。一是理论源于实践且需随实践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不能照搬西方理论,因其与中国实际多有不符,且西方理论本就薄弱。中国资本市场在实践中探索理论逻辑,当前应从初期服务企业融资的定位,转向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为主要方向。二是中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初步阶段,作为连接货币政策与百姓、企业需求的 “枢纽”,其理论逻辑尚不成熟,需构建中国特色金融理论,寄望年轻学者接力探索。
瞿强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问题始终在于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他认为,在强政府体制下,资本市场容易成为政策工具,而制度建设更为重要。制度建设过程中,市场波动对政府及央行政策的影响成为新的问题。针对市场干预政策,他分析了国内外央行的不同模式。并提出政府未来对市场干预的目标、着力点、工具、效果等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空间。
最后,吴晓求院长在会议致谢环节表示,研究重要、呼唤与启蒙更不可或缺。他感谢多位学术同仁的长期支持,并介绍正在撰写通俗读物《金融的价值》,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向社会传达金融的真正意义。同时,他预告《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三十卷本即将出版,诚邀各方关注与参与。(记者 刘鑫)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