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金融科技发展与展望暨第六届新华网新金融论坛”顺利举行

由新华网联合参考消息报社、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办的“2020年金融科技发展与展望暨第六届新华网新金融论坛”25日在京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科技赋能金融,变革引领未来”,通过主旨演讲、圆桌论坛、报告发布等环节,展示金融科技创新成果,研讨行业健康发展路径,搭建金融科技“共享共赢”生态圈。中国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小组组长李礼辉、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国家金融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联盟秘书长吴震等领导和嘉宾上台‌‌为国内乃至全球最早的‌‌区块链研究院‌‌揭牌,‌‌会场200余人金融界、科技界等领导、高管、嘉宾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与金融,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重塑了金融业的生态和竞争格局,是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新华网副总裁、董事会秘书杨庆兵在致辞中表示,今年,面对全球疫情“大考”,许多金融机构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让金融服务在保障疫情防控一线的道路上跑出了“加速度”,同时积极应用新技术、探索融入新场景,展现了强大的科技储备和创新能力。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南南合作金融中心主席蔡鄂生在主旨演讲《金融数学化与智能化》中谈到目前金融科技做的很多工作是数字化的工作,区块链在金融数字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数字化的角度看,区块链在货币数字端的应用早于资产数字化的进程。从技术落地的难易程度看,货币数字化会早于资产数字化、证券数字化。未来的金融世界是数字化的金融世界,货币数字化和资产数字化两者相融合形成智能化金融。此外,他认为从本质而言,区块链是属于数据治理的范畴,区块链是智能的支撑,所以金融科技的核心是智能金融,智能金融是金融科技的更高级的形态。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李礼辉表示,区块链有“数字信任”和“立体交互”两大优势。在目前的区块链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服务共享的分布式的帐本体系;二是构建高效率低成本的金融监管系统;三是实现公共数据和金融服务数据的五份的链接,或者说公共服务和金融服务的链接。四是在离散的架构中建立信任机制,比如蚂蚁链它们在2015年开始布局,现在在商品交易金融交易版权交易工艺试验等场景中可以提供商品的溯源,资产的确权票据的认证资金的追踪等等服务,解决信任的难题。此外,他提到尽管目前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取得初步成功,但区块链底层技术尚未成熟,规模化可靠应用的技术瓶颈有待突破,“我们处在区块链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来谈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与虚拟集聚的有关问题。“过去,资源配置主要在地理或物理空间内进行,但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资源集聚配置的形态、方式和效率。”他表示,数字技术不再依赖于一定的区域空间,而是通过依托覆盖全球的网络空间,进行数据处理、数据获得、数据加工和数据应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他提到因新冠疫情、国际贸易摩擦导致中国以及整个国际范围内的产业链重构,在此过程中,要基于数据技术、金融科技以及虚拟集聚重新来审视这个问题。“如何利用虚拟集聚这一概念来布局我们的产业链,在这次全球产业链的重构过程中,推动中国的生产体系、价值体系和国际分工往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中国人民大学区块链研究院执行院长杨东表示,金融科技想要持续发展,最根本是要解决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产生冲击的同时,客观上加速推动了数字化进程的发展,推动了数字化变革。”杨东认为,金融科技想要持续发展,最根本是要解决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数据的隐私保护和数据争夺是下一步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在全球范围内,谁能获得有效的合法的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杨东在发布《金融科技与区块链行业发展》和《个人数据保护和数据竞争》报告时介绍,两份报告聚焦如何更好地使金融科技产业落地,以及如何更好地防范风险、保障监管等问题,为解决难点和痛点提供数据支撑。杨东介绍《金融科技与区块链行业发展》主要阐述了金融科技与区块链技术发展在行业内的应用;《个人数据和数据竞争》主要阐述了下一步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是保障数据安全和构建竞争秩序。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吴震表示,近年来,金融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在远程认证、移动支付、大数据风控等领域有了较为成熟的应用。金融科技的发展呈现金融互联网化、从资金端转向资产端、在数字货币领域开启新赛道等态势。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