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财政与国家治理论坛(2019)在京举行 大咖云集共话“新中国财政发展70年”

2019年12月18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和中国财政学会在北京举行第四届财政与国家治理论坛(2019),论坛主题为“新中国财政发展70年”。财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余蔚平出席会议并致辞。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财政学会会长楼继伟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史耀斌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王东京,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马海涛,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张小劲等专家出席论坛并作专题发言。论坛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尚希和财科院副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傅志华分别主持主旨演讲环节和专题发言环节。

为总结提炼新中国财政70年发展与实践,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和中国财政学会分别组织撰写了《新中国70年发展的财政逻辑》《新中国财税发展70年》两部书,在论坛同步发布。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尚希,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汪林平及人民出版社经济与管理编辑部副主任郑海燕对新书进行了特别介绍。

余蔚平副部长在致辞中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是经济实力显著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的70年,也是财政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财政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伟大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国家财政的实力日益壮大,为促进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我国财政实现了由生产建设性财政、公共财政向现代财政的历史性跨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集成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对财税改革作了重要部署。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强改革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加快完善系统完备、法制健全、权责清晰、公平普惠、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财政制度。同时,根据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要求,优化积极财政政策,更好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楼继伟会长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将事权、财权、财力、支出责任四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完整、科学的阐述。1994年的分税制,第一次提出合理划分事权是逐步规范四者关系的起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的要求,突出了事权划分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税体制给予高度定位,首次提出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四者关系做了全面表述并提出,理顺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关系、明确事权划分原则、加强中央事权的若干领域、减少并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基础上,规范垂直管理体制和地方分级管理体制;构建中央与地方责权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制;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处理好四者关系和相应的性质体制,包括分级行政管理体制,最终实现充满活力的工作体制,这是环环相扣的整体任务。

史耀斌主任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活动都应该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并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的政权组织体系中具有根本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根本政治制度功效,保证了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支持和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支撑和推动了法治中国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于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起到重要作用。新时代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赋予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新的职责和任务。为此,应加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制度建设,加强对政府预算的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管,推动深化财税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更好地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新书发布环节,刘尚希院长介绍了《新中国70年发展的财政逻辑》《新中国财税发展70年》两部书的基本架构和主要观点。刘尚希指出,财政的基础性作用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就已经体现出来了,革命时期财政是新中国财政的历史起点。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财政制度的变迁可以从统收统支的财政、基于所有制的财政、适应集中财力的财政体制、税制的变化和综合平衡等方面分析。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财政实现的诸多突破可以集中表述为放权的财政、分权的财政、治权的财政、开放的财政和风险的财政。汪林平董事长认为,《新中国70年发展的财政逻辑》系统回顾了我国财政发展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推动财政研究和工作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该书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凝练了财政支持国家发展和治理的基本逻辑,即风险逻辑、人民逻辑和创新逻辑,揭示了财政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郑海燕副主任认为,《新中国财税发展70年》梳理了70年来我国财税发展的历史逻辑,阐述了财税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作用,以及财政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长远性,是一本自带品牌、讲述中国财政故事、体现财政改革逻辑、具有时代担当责任的好书。

专题发言环节,应邀参加本届论坛的专家、学者,围绕新中国70年财政发展及新书发布,进行了深入探讨。王东京副校长认为,积极财政政策不同于凯恩斯的扩张性政策,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即扩张性政策着力点是在需求侧,而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但重点在供给侧;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发国债,扩大赤字预算,而积极财政政策是发国债和减税并存,并且重点是减税;扩张性财政政策强调投资,也提到过减税,而积极财政政策重点是结构性减税。马海涛副校长认为两书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教科书。如果要体现财政是治理的基础,财政改革要渗透和下沉到公共事务和管理之中,以资金管理为主线,统筹和协调公共政策与管理,使公共管理当中的人、事、财更加匹配。发挥财政的支柱作用,需要把财政政策上升为国家的综合政策,以财政管理来统筹公共管理,以财政政策来协调公共政策。张小劲教授从政治学的角度阐释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他认为,政治学提出的预算国家的概念,其实就是指现代财政国家,它的发展顶峰是预算控制,这种预算控制既包括民主程序,又包括科学思维,加之在一起构成现代国家的基本情况。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程北平,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杨远根出席论坛。有关部门、机构、地方财政科研部门、财科院战略合作单位,及主流媒体代表共200余人参加论坛。

据了解,“财政与国家治理论坛”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打造的探讨相关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前三届论坛分别于2016年11月、2017年12月和2018年12月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深入研讨,深化了财政与国家治理关系的认识。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