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均衡修复中迈向复苏之路的中国宏观经济

7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0年7月)于线上举行。本期论坛聚焦“在非均衡修复中迈向复苏之路的中国宏观经济”,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王晋斌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的不确定性。新冠疫情对整个宏观经济总需求带来了剧烈的总量下行负面冲击的同时,新冠疫情对行业的非均衡冲击直接导致了不同行业面临的困境差异巨大,提振经济的总量和结构性宏观政策对不同行业的作用力度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因此,整个宏观经济的修复与复苏也必然呈现出非均衡变化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经济中的供给修复和内部需求修复不均衡。截止6月10日,规模以上企业开工率99.1%,中小企业复工率达到90.1%。因此,从供给角度看来看,全国各地的复产复工总体基本修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从消费来看,1-6月份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718元,比上年同期名义下降5.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9.3%。因此,在总体上,中国经济中的供给和内部需求的修复不均衡。

第二,推动物价变化的因素持续不均衡。食品价格的上涨及变化成为物价变化的重要推手,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为主要推手。非食品中,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价格均上涨1.9%,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4.6%,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19.4%和21.2%。由于食品主导了CPI的变化,CPI和PPI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换言之,CPI的上涨并不是由PPI主导推动的。

第三,服务业的修复与制造业的修复不均衡。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1个百分点;从利润来看,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9.3%,降幅持续收窄;但5月份利润总额由4月份同比下降4.3%转为增长6.0%。1-6月份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6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长1.9%,一季度为下降5.2%。第三产业在二季度的同比增幅明显低于二季度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4.4%的增幅。服务业的修复与制造业修复不均衡状态依然持续。

第四,资产价格的修复与实体经济的修复不均衡。总体上,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有所扩大,二三线城市涨幅延续回落态势;并且整个6月份以来,股市价格有一定程度的修复。相比较今年上半年经济的修复,金融资产价格的修复快于实体经济的修复。

第五,固定资产投资修复存在不均衡。这主要体现在:房地产投资修复快于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固定资产投资修复快于民间投资的修复;第二产业(制造业)的修复慢于第三产业基础设施投资的修复。

第六,进出口中内需修复和外需修复不均衡得到了改观。以人民币计价格,6月出口同比增长4.3% 进口同比增长6.2%。就地区而言,上半年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中国上半年进出口约6.5万亿人民币总值的14.4%;从贸易构成来看,今年上半年一般贸易占比60.1%,说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产业链的位置相当稳固。从进口来看,从4-5月份的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变为正增长,一方面说明国内复工复产提振了需求,另一方面和中方积极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的贸易协议有关。

基于以上判断,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在未来仍然将会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从中国人民银行7月2日发布的《2020 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来看,就业感受指数继续下行,二季度就业感受指数在一季度的37.7的基础上略有下降,数值为37.5,说明二季度的就业压力不小,并且收入信心指数仍然处于比较低的位置;其次,6月底以来,长江流域出现了洪水灾害,受洪水灾害冲击的区域不小;再次,从全球经济政策的状况来看,6月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有明显下降,但仍然处于高位;最后,海外疫情防控依然处于高度的不确定性,目前海外疫情严重,拐点未现。

面对中国宏观经济中重要经济指标修复的非均衡性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高度不确定性,报告提出六方面助推经济均衡复苏的宏观政策选择:

第一,在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方面,在前期信贷投放超过总量下的平均水平的情况下,下半年企事业单位信贷不宜有过快的收缩,应该保持逐步收敛的节奏;并且利率维持在相对低位是确保后期总量递减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关键,也是货币政策并没有转向的重要标志;同时,由于今年南方洪水,信贷规模应该有所扩大,重点支持灾后重建工作;针对中小微企业,信贷优惠要进一步落地,这有利于促进就业。

第二,金融市场政策应该深化年初至今的制度性改革,抓住疫情防控成功的窗口,把资本市场推高一个台阶。对于房地产市场,不鼓励信贷过于流向房地产市场;对于股票市场要强调市场的融资功能与投资者回报功能之间平衡的政策。

第三,财政政策和投资政策方面应发挥好疫情特别国债的作用,帮助疫情冲击受损大的区域的经济复苏。同时考虑到洪水自然灾害,财政政策应该安排额外的资金支持灾后重建工作。

第四,应该进一步出台鼓励消费的政策。要鼓励前期各地消费券、就业消费券等刺激需求的创新办法,增加消费才能降低产品库存,匹配消费和投资,刺激消费应该是下半年宏观政策的重点。

第五,汇率政策应该继续保持平稳,不让汇率成为跨境资金的风向标,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减少外部冲击带来的波动。并且出口也不需要依靠汇率政策来支持,更多的要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来获取出口的竞争力。

第六,由于海外疫情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疫情防控必须严格常抓不懈。这是保证下半年经济复苏的基础核心工作。

与会嘉宾就“目前中国经济恢复面临的难题及下半年经济走势”展开了讨论。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丁爽认为,和全球范围内其他经济体比较,中国经济恢复明显,但是和理想状态相比,中国上半年的表现还有提高的余地,还有很多不均衡需要解决。上半年经济形势有三点特征:一是二季度经济实现了V型反弹,二季度的经济总量去掉季节因素以后达到了去年四季度的水平。二是三月至六月四个月的经济增长是加速的,这对下半年的走势判断是比较重要的。三是就业,就业是今年的重中之重,是政府最关键的一个目标。在对下半年经济做出判断之前,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也是非常重要的。全年通胀预测是2.5%,这远远低于政府设定的3.5%的目标。所以从通胀角度应该不会对政策形成制约,虽然南方的水灾会造成一些扰动,但是应该不会造成趋势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下半年疫情控制对经济走势非常重要,中国经济之所以实现V型反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疫情控制比较好,才能更加放心地复工复产,很多宏观政策支持措施才有效。基于以上判断,全年经济增速应该为2.5%。

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廖群指出,真正的V型反弹是在六月份,可以说是“火箭式”反弹。六月份的复苏大大快于预期,使得整个二季度出现了比市场预期好得多的表现,但是对六月单月反弹的持续性还是持一点谨慎态度。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最大的不平衡是供需不平衡,也就是供给快于需求。二季度GDP增速转正达到3.2%,供给达到了一致的水平,但实际上内需没有达到,这用什么补充呢?答案用库存补充,库存增加很快。但这意味着下半年如果消费上不来、需求跟不上的话,可能生产也会被拖下来。

下半年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最大的不确定性还是疫情。下半年疫情可能会进一步平息或进一步改善,但零星的像北京、新疆这种情况也不能完全排除。这主要关乎消费问题,国家疫情的情况怎么样会影响到消费。抗疫措施会解除到什么地步,这对于消费包括继续的复工复产是决定性的。第二个不确定性是水灾,这对经济和通胀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第三个不确定性是中美脱钩加速以及中美之间的冲突。第四个不确定性是在中国疫情控制比较好的情况下,世界疫情还未得到控制。下半年经济会继续复苏,毕竟国家疫情基本得到受控。如果下半年保持基本平稳的疫情防控状态,政策还会进一步宽松,当然宽松的力度怎么样是另外一个问题。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从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对经济的判断。海外疫情逐渐控制,积极推动复工复产,但总体经济恢复较慢。我国经济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上半年有些缺口下半年会补回来,我们对下半年整体经济形势的判断还是偏乐观的。正常消费、汽车消费如果能够平稳的话,我们相信消费下半年会转正,这对经济会有额外的支撑。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长率会达到6.3%,四季度很有可能到7%左右。

当然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美关系走向不确定。具体表现为香港问题和一些其他方面的纷争,甚至是金融领域出现的金融战,包括SWIFT系统的问题,这对企业的信心和市场信心都是有影响的。其次是金融和实体脱节的问题,这在中国并不严重,但是海外比较严重。最后是中美利差问题,中美利差接近250个BP,这些情况一方面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会导致资本市场向信贷市场传导,企业贷款利率可能会上升。

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认为,上半年有两件事情是中国比世界其他国家做得要好的:一是防疫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以武汉为例,武汉的封城使得武汉从一个疫情爆发点变为了一座安全的城市。二是上半年的复工复产取得了成效。我们一开始就在抓防疫,也在抓复工复产,各级政府也花了很大的气力,全社会一起努力。这使得我们的经济恢复和人民生活保障取得了成效。

对于下半年,即使六月份有这么好的形势,但是不是能够长期持续?还需要面临很多的压力。有几个方面要高度关注:一是国内收入和消费下降,复苏的基础不牢;二是投资不振,这不仅会影响到企业家的信心,同时也对就业、稳定造成压力;三是中美冲突缓和的可能性并不大,我们要做最坏的准备。总体而言,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应该在1%-2%之间,并且更接近2%的水平。

对于在稳固“六保”、“六稳”基础上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这一问题,与会专家提出了各自的政策建议。

丁爽认为,就业特别是某些群体的就业还是最大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能由政府人为要求企业增加工资或者增加补贴,因为今年财政赤字已经很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怎样恢复经济,创造就业,让大家能够有收入。在政策空间方面,下半年还有接近8万亿的赤字空间可以执行,从这个角度讲政策空间还是足够的;然而货币政策和市场交流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提高余地,考虑到财政政策有比较大的空间,货币政策应该更加平稳地进行。下半年利率应该持平甚至应该有所下降,也要注意到短期利率不能砸太低,不然也会造成金融套利的问题,中央银行要拿捏好分寸。我们的经济增长比其他国家要快,另外中国的贸易差今年会相当可观,这些都对我国汇率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保持中美贸易谈判协定不被打破,这对我们是有利的。对于美国大选带来的不确定性,从政策角度我国应做好预案,同时也不要有过分反应。

廖群认为,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肯定还会继续宽松,但力度会比预期小一些。由于疫情原因,我国接下来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定向的、以救助性为主的。救助性就是救助那些失业、收入大幅减少的群体、服务业以及小微企业。货币政策方面下半年会有降准空间,大概一到两次;降息的话更多是存贷款利率的降息。中长期来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走向新经济的奠基之作,新经济包括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等。

花长春指出,政策决策层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实体经济还是弱复苏的过程。另一方面,因为全球流动性投放比较多,我国在商业银行信贷和社融上投放比较多,这会产生一些金融风险,需要我们在一个脆弱的经济和一个相对比较火热的资本市场中找到一个平衡。我们的“六保六稳”的基调肯定要保持,但同时要体现出政策的结构性,可以把一些基建项目的钱投放到保居民就业上。货币政策方面,下半年我们的确需要定向降准,需要LPR下行,央行应该加大对于金融杠杆尤其是债券市场的杠杆的非标处理。可以尝试提升场外配置能力的检查,包括券商对于权益市场的融资融券的监管。针对中美关系,政府应做好预案,确保美国出招之后我国有相应的应对措施。

毛振华认为,下半年有两条战线要抓,那就是防疫和经济恢复。防疫不可放松,要以底线思维应对疫情二次爆发的可能。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公共卫生补短板,建立网格化的发热门诊的布局和分级诊疗体系;二是这个窗口期可以考虑把海外的侨民接回来;三是对于下半年大学生开学的问题,根据我国防控特点,防止城市之间的疫情扩散。另外美国几所大学宣布把中国作为他们的海外学生上课地点,这一点要反对。在经济方面,我们货币政策应该继续维持一个宽松预期和一定的规模,警惕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加杠杆;信贷方面主要用在供给端,把财政政策主要放在消费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要有底线思维,不要盲目用加杠杆的办法。

来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