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聚焦双循环视角下的南北差距扩大问题

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33期)在线举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中心主任史育龙认为,南北分化在多层次不同尺度上是存在的,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地区与地区间多层次不同方面的轮动,或许这种轮动是有规律性的。究其原因,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同地区选择发展路径或者是应变和求变的进取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在全国的相对位置。

史育龙表示,在宏观尺度上,现阶段在全国发展过程中,实际上从2013年一季度开始,我国南方省份的总体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了北方,一直持续到现在。所以,呈现出增长速度上南方省份快,北方省份慢,相应在全国经济总量格局中南方份额上升,北方份额下降的“分化”格局。

直观上看,从2012年北方占42.8%,2018年下降到38.5%,到去年进一步下降到35.5%的比例,大体上八年时间北方份额下降了7.3个百分点,每年接近一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宏观尺度上的差别如果是以省份为单元或者以省内为单元进一步做分析,会看到也有一些例外,这种分化是多层次的,在大的区域板块中,比如以前的东中西和东北板块之间有分化,板块内部也有分化,同样一个省份中不同的城市和地区之间同样是有分化的。因此,不是所有发展的速度,南方省份都充满活力,也不是北方地区在过去都面临着活力不足或者速度下来了,所以对这个问题在不同尺度上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何看待南北出现“分化”这种现象。史育龙分析称,在过去四十年中,以南北方来划分或者以东中西划分,或者东中西东北来划分,分化快与慢发生了多轮轮动,不是说南方一直快,北方一直慢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互相间像马拉松赛跑过程中,开始、中间段和最后段会有一些不同的领跑的差距。比如,北方内蒙古曾经在新世纪初连续多年在全国领跑一些过程。因此,现在慢了的部分是由于在这个转型关键节点上没有很好地抓住机遇,以至于出现了后进的局面,未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以后可能会重新赶上,用“分化”能够更准确地体现在转变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所选择的不同发展路径的一些差异性表现。

史育龙表示,看待南北分化现象,一是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尺度,二是要有更加客观、多维、多层次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关于南北分化现象的成因,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四十年的发展变化带来的。此前历史上积累的一些东西,除了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影响比较大的农业,“一产”在南北方没有太大的差别。除了“一产”之外,在改革开放之前,比如当年的“156项工程”“三线建设”等这些经济建设成就,对于现在的区域格局的影响已经比较有限。因此,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目前所关注到的区域发展差距,无论是之前强调比较多的东中西差距,还是今天所关注的南北之间差距或者分化,主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在整个经济实力和国家综合国力持续增强过程中出现的,所以从改革的力度和开放的程度上来探寻成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出解释。

从区位条件到人居环境,从资源禀赋到产业结构,从营商环境到思想的各方面差异,这些都体现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扩大进程中,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背景下,不同地区适变、应变和求变能力的一种差异性反应。

来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