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报告:我国金融政策要在宏观审慎的基础上坚持双向开放

5月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47期)于线上举行。本期研讨会围绕地缘冲突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启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钱宗鑫发表主报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会上进行了发言。

报告总结了地缘冲突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启示重点在于维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外部冲击,包括外部制裁。对金融安全的影响,主要是外部冲击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影响,这又受到本国金融体系外部依赖性以及实体经济外部依赖性两方面的影响。

对金融体系外部依赖性的风险管理。在资产端,要重视地缘政治冲突通过全球产业链、通胀预期和汇率等因素对外部金融资产市场风险的影响;并且应该认识到发达国家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对主权信用风险的影响可能是持续性的,应适当降低对主权信用风险的暴露,并分散外部金融投资。而在负债端,应该在宏观审慎原则的基础上坚持金融双向开放。要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建立全球人民币金融生态,加快人民币支付清算体系建设。

在实体经济外部依赖性的风险管理方面,首先应坚持按动态比较优势原则,深化国内分工,促进经济内循环,发挥国内市场潜能;其次,做到多策并举,推动国内创新发展,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再次,构建具有多样性的价值链全球布局;最后,做好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工作,增强经济金融体系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冲击的韧性。

报告提出,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家间的制裁与反制裁对全球金融市场溢出影响总结为五个方面。一是,通胀预期和汇率或将改变全球股票市场的估值分布,进而改变各国居民和财富的分布。二是,通过产业价值链联系,俄罗斯经济因冲突和制裁所受的冲击会传导到各国金融市场,引起全球资产价格下跌。三是,冲突和制裁的发展以及这种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将导致全球金融市场不确定性激增。四是,美国资本市场冲击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传染加剧。五是,增强全球的主权债务风险,新兴国家的主权信用受到影响,中国在海外投资的市场风险提高。

关于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是否会导致全球化浪潮终结的问题,黄益平分析指出,一般认为人类经历了两次全球化,一次是1860年至1914年,发生在工业革命后;第二轮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浮动汇率促进了全球资本流动和经济活动。两次全球化中非常重要的触发因素就是国际秩序,主导国家提供了一些全球公共品。而在本次金融制裁中,作为国际秩序和国际公共产品的一部分的国际储备货币被冻结,这一点引发的风险考量是全球化根基动摇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黄益平认为过去大家比较信任的国际秩序或国际公共品的根基可能已经动摇,未来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可能会更加区域化、集团化。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参与国际经济活动,需要坚持底线思维,从政府到企业都需要对风险有所防范。在把握底线思维的前提下,中国还是要在一些合适的领域进一步推动开放。

来源:人大国发院
编辑:王祯祯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