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定位需要进一步对冲房地产和出口的压力

9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2年9月)于线上举行。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聚焦“转折适应期中的中国宏观经济”,来自学界、企业界的知名经济学家及行业专家刘元春、毛振华、鲁政委、伍戈、李湛、于泽联合解析。

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于泽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8月份从供给侧的工业和服务业,需求侧的消费和投资总体呈现了改善的态势。由于供需两侧都实现了改善的态势,所以,就业出现了边际改善。今年就业形势总体看还是比较严峻的,1-8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相比2021年有所减少。8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本地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3%;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3%,其中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0%。目前的就业形势相对于2021年来说依然是非常严峻,但是在严峻的形势下,以劳动市场上相对弱势的人口而言就业边际上正在改善。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8.7%,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3%,与上月持平。无论从农民工还是大学生就业的角度而言,我国就业形势在改善的过程中。

报告显示,新发展格局下的新动能正在不断聚集,正在逐步走出2019年以来房地产投资、汽车消费和出口三大动力模式。一是制造业。在“十四五”期间以科技为支撑,数字化为载体,绿色化为方向,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4月26日召开了中央财经委员会第11次会议,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为现代化基建体系,把基建进一步纳入现代化经济格局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新动能。三是决策的落实,这个问题涉及到地方政府的行为。2019年为什么会进入一个新周期,这个背后有两类群体的行为变异,一类群体是地方政府,一类群体是民营企业。推动决策落实正在对于地方政府行为进行一定的重塑。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判断,未来中国经济具备新动能,同时也在数据上看到基建和制造业投资的支撑。但是,不能把这个支撑简单的和以前进行对比,因为我们正在进入全面的高成本时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参数在过去几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人口、技术进步、投资和市场环境等等。因为整个环境发生了变化,经济成本在不断的上行,因此。未来的新阶段,新动能面对的问题是一个高成本周期。

报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宏观政策定位需要进一步对冲房地产和出口的压力,并重点从短期应对走向修复经济主体资产负债表,集聚经济恢复的内生动能。目前的基建和制造业增速已经不低了,但是,这个增速因为面对高成本周期,它的带动作用实际上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仅仅依靠这两个是不够的,还需要直面房地产和出口的变化。同时,最关键的要修复各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因为中国经济的复苏,实际上可以说分为四个步骤,从最开始的纾困到复工复产到刺激经济,最后需要修复+改革,重振中国的内生动力。

2、在落实现有政策从基础上,以降成本为政策核心。一在财政政策上考虑结构性减税,特别是要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保证减税能够可持续、并有效直达企业;二是面对9月份、10月份有大量的MLF到期建议进一步降准,准备金相当于对金融体系和银行征的一种税,在目前经济下行态势下降低融资成本,一方面可以代替MLF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稳定金融业;三是进一步推动物流体系改革,降低物流成本;四是在产业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元宇宙行业的支持,元宇宙行业涉及到很多的产业模式,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方向就是降低人与人的交往成本,降低经济运行成本。

3、修复资产负债表涉及到如何稳消费。稳消费从目前的选择来说更可行的方式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有几个维度。一是通过共同富裕的方式,我们的共同富裕是发展型的共同富裕。二是一定要着力提高财产型收入,这表现为从房地产模式转型,更加依托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所以要强化股市建设,进一步通过股市提高财产性收入。着力做好香港资本市场的稳定工作,因为如果面对着全球经济周期转折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折,香港市场是联系大陆和世界市场的核心纽带,必须要进一步做强香港资本市场,通过香港资本市场进一步稳定人民币海外市场。三是通过普惠金融进一步对于居民融资提供优惠。

论坛第二单元,结合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各位专家围绕“当前经济态势、未来下半年以及明年上半年经济走势、政策建议”展开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指出,做好自己的事,中国依然会是在全球最有影响、最值得关注的一个亮点。从短期数据来看,由于疫情和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8月份经济修复的效果较为理想。从中长期角度看,未来两三年内,中国经济还处在正在进行的调整期。关于房地产,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底线思维,在房价下行的背景下长时间漫长的去库存,彻底放弃房地产还能够作为未来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想法。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认为观察中国当下经济形势不能简单看同比和环比数据,要通过各个数据相互佐证,避免单纯观察每个数据所导致的片面性认识。微观主体预期转弱的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在某些领域预期恶化还在持续甚至加剧。从这个意义来讲,至少到明年上半年,经济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同时,要警惕一些短期因素长期化的问题,以房地产为例,如果出现了长期化的因素,如果地产增速长期都是-10%或-20%的增长,很有可能产生对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急剧的担心以及对流动性陷阱急剧的担心。在政策如何扭转预期问题上,日本当年走出预期衰退和长期衰退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政策发挥了作用,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这些都是站在目前时点值得中国去借鉴或者是防微杜渐的。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对于目前信心的问题需要在研究中国宏观经济时,全面进行一些视角的转换,把它放到世界整体经济状况里进行重新评价、重新审视。在全球处于新时期全面开启,经济总量和结构处在全面调整的状况下,中国面临着危与机。第一,全球增长中枢的下降,无一例外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第二,全球物价水平持续高涨,我们物价水平不仅没有跟随性上涨,反而在8月份出现进一步回落。这样一个价格缺口的出现,恰恰是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大国地位很重要的重塑或突围的好时点。第三,在目前全球金融风险全面上扬、美元传统地位虽然指数有所上扬但是交易水平在下降的状况里,中国应当会成为未来国际资本的很重要的集聚地。第四,全球资本市场的调整,欧美可能刚刚开始,而我们已经进入到深度阶段,再坚持几个月触底回升的迹象应该会全面显现。因此,目前市场主体应该在全球滞胀的过程中,寻找到未来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支撑点,从而使我们的信心得到转折性的变化。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指出中美或中欧这些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周期处于相对错位的阶段。中国经济先是见底后呈现弱复苏态势,欧美则从滞胀往衰退走,这给了国内包括宏观货币或者财政的跨周期调节、逆周期调节的空间。从微观流动性来看,低利率是常态。整体从全球市场看内稳外险,外部风险相对比较大,欧洲央行和美联储加息预期最近带来市场一周的大幅调整并外溢到国际市场,但中国内部市场的复苏巩固稳定是中枢,如果这一点做好了,市场的稳定尤其在资本市场会体现出来。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稳大盘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8月份数据总体略超市场预期。就下半年总体看法,他认为需要把稳增长作为头等大事。从外需角度来看,放缓毫无疑问,并且海外主要经济体的紧缩仍然在进程中。从内需角度来看,内需扩大总体上还是要让地产循环畅通起来。就政策而言,未来要从中长期考虑中国的问题。一是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全球产业链重构。二是做好房地产由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转变,三是推动公共服务价格体制机制的改革,解决绿色转型和债务的问题,四是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一定要有全球视野。

来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编辑:王祯祯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