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 暨2022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指数报告发布会举行

11月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五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暨2022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指数报告发布会”在上海市成功举办。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林尚立,中共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廖文彬出席并致辞;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元春,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卫国发表主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庄毓敏发布了《2022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指数报告》。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上海地处长江出海口,因江而生、因江而兴,既是长江经济带与海外市场的重要枢纽,更是守护长江生态环境和安全的重要一员。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继续与沿江省市一道贯彻新发展理念,共同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合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加快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努力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林尚立在致辞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感谢。他指出,中国人民大学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学校长期关注长江经济带发展,2017年成立全国首家“长江经济带研究院”,聚焦长江经济带区域规划、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等重要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建设,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政策建议和更有力智力支撑,与长江沿线城市携手共迎中国式现代化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中共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廖文彬向论坛和发布会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说,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宜宾视察,在长江“零公里”处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为宜宾加强长江生态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他指出,近年来,宜宾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秀美山水已成为宜宾的“靓丽底色”;始终坚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在宜办学高校由2所增至12所,成功获批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创新驱动已成为宜宾的“强劲引擎”;始终坚持转型升级、低碳发展,全力推动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一蓝一绿”产业发展,绿色产业已成为宜宾的“崭新名片”。他表示,宜宾将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用好本次论坛和发布会形成的系列成果,坚持树牢上游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力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国家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全国同类城市领先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坚持实施“电动宜宾”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奋力谱写“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生态乐章。他表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长江流域各城市、知名高校、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协力并进,合力唱响新时代绿色发展的“长江之歌”。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元春表示,此次论坛体现了长江经济带学术同盟的雏形,长江头和长江尾的高端智库深入交流合作有助于形成智库合力,在学界上共话国家战略,这种互动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他指出,长江经济带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进一步深化战略思路,应更加体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定位,以绿色创新作为核心载体,强化绿色和创新之间的互动,深入推动创新链在智力链、学术链、智库链上的强化发展。

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卫国发表了题为“以优质高等教育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分享了西南大学的实践经验,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一流人才培养,为长江经济带培养高质量发展人才;二是瞄准世界一流目标,聚力“双一流”建设;三是发挥自身优势特色,聚心赋能产业发展;四是开拓对外开放视野,聚智国际交流合作。

在报告发布环节,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教授发布了《2022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指数报告》。她指出,该指数报告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从绿色创新投入和绿色创新产出两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全面评价了2017—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情况。报告从八个子指标维度,分别介绍了排名前十城市的先进经验,形成了“长江经济带城市水资源保护”专题报告(如,宜宾、黄山、武汉经验)。报告还建议:(1)加强政策引领,打造“绿色发展”社会良好氛围;(2)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3)健全绿色基础设施,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4)聚焦双碳目标,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5)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享健康生活。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教授作题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长江经济带雁阵格局——基于科技创新驱动的实证分析”的演讲。王教授认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驱动力空间布局,总体呈现出非均衡化、梯度化的空间特征。具体来说:一是由东而西,整体上驱动力显著梯度减弱;二是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或中心城市,驱动力集聚明显;三是长三角城市群具有多中心特征。长江经济带的阵型具有非常显著的雁阵特征,上海作为超强驱动力城市被定义为头雁城市,南京、武汉、杭州、苏州、长沙、合肥、成都、重庆作为强驱动力城市是重要支点城市,宁波、无锡、芜湖、南通、常州、嘉兴、镇江、扬州作为较强驱动力城市是重要节点城市。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载体、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绩效四个维度来看,头雁城市比支点城市更有突出优势,支点城市比节点城市展现出明显优势,节点城市相较于其他城市,也有一定优势性,所以要突出重要城市集聚与创新作用。王教授指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长江经济带人才创新雁阵,要遵循客观规律,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需要做到以下6点。第一,着力增强和造就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头雁功能;第二,着力在南京、武汉、杭州、合肥、长沙、成都、重庆等重要支点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新型创新平台;第三,在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三个国家级创新方阵;第四,在各个重要城市,深入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激化活力;第五,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第六,构建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带动各地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实施系列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探索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区域联动格局。在此背景下,上海财经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于2019年4月13日成立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为发挥新型高校智库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好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财经大学联合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暨南大学等兄弟高校携手发起成立“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校智库联盟”;为深入量化分析全国城市间区域联动现状,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联合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数据中心及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打造“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间区域联动指数”,这些都是上海财经大学在区域战略相关研究中打造的品牌。从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联动格局来看,张学良教授认为,应把长江经济带放在国内大循环视角看长江与黄河之间的联系。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增长极所串联形成的沿海经济带构成了我国的南北发展主轴,由长江经济带的成渝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所串联形成的长江经济带则构成了我国的东西发展主轴,共同构成大“钻石-菱形”空间协同发展格局;中西部地区发展与增长潜力不断增强,以中西部的武汉、成都和重庆以及黄河流域的郑州和西安五个国家中心城市为支点共同打造的增长极构成中西部地区小“钻石-菱形”,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地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连接处的“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正是两大战略的交汇地。此外,长江经济带内部的联动体现在城市群与都市圈等板块区域之间的联系。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与其他成长型城市群加强合作,如中西部成渝从“双城合作”走向“双圈合作”。最后,张学良教授建议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擅于利用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以科技链、创新链、金融链、供应链在长江经济带的分布促进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

武汉大学经济和管理学院张建清教授做了题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调发展若干思考》的报告。张教授基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联动发展的现状,指出每个流域内部一体化程度更快,相比之下三大流域之间的联动进展则相对较慢,这也是未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破题的关键。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今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作为一个具有14亿人口的大国,保障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立足点必须放在扩大内需上,尤其要高度重视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的联动、协同发展问题,从各方面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更好地辐射带动长江上游、中游地区的快速发展,这是一个上中下游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张教授最后从政策和产业两个维度提出了未来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一体化的几点建议,从政策角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发改、水利等部门要密切协同,统筹推进跨区域、跨流域的各方面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强长江流域的省际协调,解决推动协同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无法解决的诸如市场分割、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整合、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同时要以产业链、航运链、创新链为引领带动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例如进一步加快沿江航运、铁路、高速公路和集疏运体系建设;以长三角地区为龙头带动上游、中游地区的高新科技产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组织上游、中游和下游的高校、科研院所围绕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战略和迫切需求开展联合攻关等。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钱宗鑫教授围绕“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动全球低碳发展”为主题进行了发言。他表示低碳发展对全球治理提出新要求,全球治理在低碳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低碳转型政策国际协调缺位。主要包括:绿色创新产业政策影响国际竞争格局;绿色创新政策影响财政货币政策国内外传导;标准和监管差异导致透明度风险和监管套利。二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与国际合作不足。主要包括:复杂国际局势影响绿色基础设施国际合作;发展中国家绿色基础设施国际投融资环境缺乏。三是绿色金融创新监管协调不足。主要包括:各国绿色金融标准不统一;绿色金融宏观审慎框架仍需完善。 因此,应通过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动全球低碳发展。第一,中国在全球治理改革中可以发挥推动作用。包括推动低碳经济转型政策国际协调,推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国际合作以及推动应对相关金融创新的全球监管机制建设。第二,中国城市可以做出积极贡献。城市在绿色产业发展和支持绿色创新活动中的政策扶持和监管经验是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绿色创新标准的重要来源。中国人民在中国城市绿色创新发展中的获得感是中国标准被世界各国接受的主要推动力。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庆华教授“以消费升级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题,指出建设新发展格局需要提升内需水平,而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关键。黄教授认为,消费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机理如下:首先,消费升级包含消费规模扩大和消费结构优化两大方面。其次,消费升级能倒逼技术升级。因为消费升级具有棘轮效应,而技术进步可以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再者,消费升级能优化经济结构。一是因为恩格尔效应,即消费升级会导致生产要素向中高端产业集聚从而促进产业升级;二是因为鲍莫尔效应,即消费升级会激励厂商进行产品技术创新继而促进产业升级。最后,消费升级能驱动经济绿色发展。因为消费升级会促进具有低碳排放特征的服务业发展,而消费结构升级引发的服务业崛起能够带动第二产业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且代表消费升级方向的高端产品也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特征。黄教授还提出了协同提升长江经济带消费水平的四大对策建议:第一,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是增强消费支付能力首要因素。第二,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激活新内需潜力。第三,改善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提升消费舒适性。第四,加快培育消费新业态,倡导新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殷德生教授从人民币国际化与长三角城市群国际金融能级提升角度展开演讲。首先,殷教授回顾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十年历程,认为未来长三角国际金融如何在全球格局中发挥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分析人民币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境融资中份额的变化趋势,指出长三角作为世界级城市群,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中占有重要份额,自贸实验区以及自贸新片区在资本跨境流动等领域的先行先试,这为长三角城市群国际金融能级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殷教授指出了长三角城市群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与路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世界级城市群要率先建成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三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并实现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联动发展;四是加速推动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体系。最后,殷教授建议以FT账户扩容为突破口率先在长三角城市群构建自由贸易账户网络,使其成为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主要通道和基础平台。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一方面,在长三角城市群建立人民币回流中心,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和资本项下的人民币跨境流动领域实现突破;另一方面,将长三角城市群中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有限渗透”以及“电子围网”式资本跨境流动管理制度,将FT账户管理模式扩大到长三角地区的更多核心城市。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文科讲席教授庞中英以“全球化世界的长江流域经济带”为题进行了发言。庞教授指出,应该从全球经济、全球治理的角度理解长江经济带这个战略概念。长江流域经济带不仅是中国的国内区域,而且是世界的全球区域。长江流域经济带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在中国参加全球化中已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江流域经济带是东亚太平洋地区的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新全球化”是世界的未来。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等正在驱动“新全球化”。长江经济带在“新全球化”中具有系统重要性。庞教授建议,要把长江经济带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推向世界。可以与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主要国际经济组织合作,共同发表关于世界的和亚洲的长江经济带的研究报告。目前,世界对长江三角洲了解比较多,但对长江流域经济带了解则不多。我们应该推动长江流域经济带的进一步全球化,让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长江流域经济带。庞教授还提出,要高度重视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的《巴黎协定》及其后续行动等展开的国家气候行动与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未来息息相关。

本次论坛由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联合承办。来自国内知名高校、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部分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在校师生通过直播方式收看了本次论坛。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记者:王祯祯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