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实现年度宏观经济目标面临的挑战不大

10月20日,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于线上举行。本期论坛聚焦“内需逐步企稳的中国宏观经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主要成员于春海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实际GDP同比增长5.2%,其中第三季度实际GDP增长4.9%。据测算,若四季度GDP增速达到4.4%-4.5%左右,全年的增长目标就能实现。自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以来,财政、货币、地产、消费、就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政策,以扩内需、提信心和防风险为导向,从而带动经济复苏动能转强。

服务业复苏尤为明显。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6%,增速比二产高出1.6个百分点,比整体经济高出0.8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和拉动接近疫情前水平。服务业的特性决定了其扩张主要是由国内需求驱动的,三季度消费持续修复,特别是服务消费增长较快,推动了服务业的快速扩张。

工业生产呈现改善迹象,制造业生产恢复加快。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两年平均增速为5.4%,较8月有所提高;环比增长0.36%,保持恢复向好的趋势。但与此同时,无论是工业还是制造业,增速均低于GDP整体增速。消费复苏主要是受益于服务业的增长,而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口。目前,国内对于制造业产品的需求恢复并不明显,加上出口低迷,对制造业增长形成拖累。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增速高于整体工业部门,而高技术产业的增速低于整体工业部门,这可能意味着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消费动能持续转强。从社零情况来看,9月社零同比增长5.5%,增速较8月提高0.9个百分点,连续第二个月回升。前三季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8.8%,明显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5.9%。第三季度,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9.8%,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居民消费意愿显著修复。这反映出,在各项稳增长政策和促消费政策的影响下,居民信心的改善和消费倾向的提升。

居民消费的增长更多来自于服务。前三季度,服务零售额累计增长18.9%,增速远高于社零的累计增速6.8%;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同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这是疫情之后居民行为的短期调整。一般而言,在疫情中,居民消费会从服务向有形商品转化,而在疫情之后则会出现相反趋势。但这种调整是相对短期的,长期内居民消费结构中服务性消费和有形产品消费的占比相对稳定,会随着收入等方面的变化缓慢调整。因此,疫情后服务消费迅速扩张带动居民消费扩张的变化是不可持续的。

从投资情况来看,固定投资整体依然低迷。1-9月,固定投资累计增长3.1%,较1-8月放缓0.1个百分点;9月当月的同比增速仅为2.4%。其中,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撑作用较强。目前,基建投资增速维持在较高水平,预计未来还将继续提供较高的支撑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固定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基建投资拉动,民间固定投资恢复缓慢。疫情以来,民间投资持续低迷。尽管各种政策手段不断出台,但对于民间投资的促进作用却不太明显。固定投资增速低迷的另一个原因是房地产投资下滑。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投资的比重接近25%,若房地产投资大幅下降,将对固定投资形成拖累。因此,未来固定投资的增速可能会依赖于房地产的相关政策态度和政策措施。

外贸方面,7月以来进出口同比降幅持续收窄,对外贸易下行压力开始减弱。9月,出口同比下降6.2%,进口同比下降6.3%,外需仍然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但这可能是疫情后调整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前三季度,CPI同比上涨0.4%;9月,CPI同比持平,环比上涨0.2%。若剔除翘尾因素的影响,可以看到新涨价因素在连续六个月负增长后开始转正,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近期集中推出的稳经济、促消费政策已经初显成效,内需呈现出逐步修复的势头。

工业生产价格降幅连续收窄。9月,受工业品需求逐步恢复、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PPI同比降幅收窄、环比涨幅扩大。其中,生产资料上涨0.5%,涨幅扩大0.2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从环比来看,上游采掘业反弹最快,加工业环比由跌转升,下游生活资料回升幅度与上月持平。稳增长政策效力已逐步显现,但上下游之间尚未形成明显“共振”。

从GDP增速,以及供给侧、需求侧和价格层面的数据来看,经济复苏向好的趋势较为明晰。比如需求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改善和扩张相对明显。但与此同时,复苏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供给侧的服务业扩张相对明显,但制造业则较为低迷;需求侧的消费需求扩张明显,但其中包含了疫情后的恢复性消费特征,长期可持续性堪忧;投资虽然开始出现改善迹象,但仍然没有恢复较为良性的增长;尽管进出口降幅持续收窄,但由于过去几年外贸出现了非常态扩张的现象,导致未来进一步扩张的动力不足。

报告认为,从前三季度的情况来看,实现年度宏观经济目标应该不太困难。但在经济增长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隐患和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最终消费贡献GDP增长80%甚至90%以上的状态很难持续,特别是疫情后具有超调性质的服务消费扩张及其引领的消费增长,以及资产负债表尚未充分修复情况下的消费倾向显著提升,可持续性都存疑。在资产负债表还没有得到充分修复的情况下,消费倾向明显提升的可持续性也是存疑的。

贸易方面,综合我国国内经济内生调整需求、贸易规模对前期逆势扩张的回调、以及全球经贸关系的结构性调整趋势来看,外贸作为总需求力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有限。在此背景下,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力量必须要跟进。然而我国尝试了各种政策措施后,依然无法有效刺激民间投资增长。未来,需要从短期宏观调控思维转向长期增长思维,在体制机制上作出更加稳定预期的安排。

此外,高水平对外开放要营造一个相对更好的外部环境。要从过去的产品要素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不仅要塑造我国的内部环境,还需要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外贸和外资的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固然重要,如何改善国际环境可能更为重要。(记者 王祯祯)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