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一带一路”大健康产业投资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了越来越便捷的条件,尤其是大健康产业海外投资在近几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强劲的市场需求和活跃的市场投资交易,使大健康产业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健合(H&H)国际控股有限公司CFO 王亦东

供需匹配下的机遇

在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下,很多中国企业抓住机会拓展海外业务。健合(H&H)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健合集团”,原名“合生元”)是在中国开办、于开曼群岛注册、在香港上市的红筹架构企业,其主营业务从中国做起,并逐渐走向全球,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案例,并因此在2017年与阿里巴巴、中国电信等53家公司一起被美国《机构投资者》杂志评为“亚洲最受尊崇的公司”。近几年,随着中国大健康产业消费需求的增长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健合集团基于“成为全球高端营养及健康产业领导者”的战略,不失时机地加速全球布局,在澳大利亚收购当地知名健康品牌Swisse,在北美收购美国第一个婴幼儿有机食品品牌Healthy Times(健康时光),在欧洲收购了法国婴幼儿护理用品的国民品牌Dodie(多迪)。这些收购为健合集团进一步在中国市场发力提供了充足的高质量技术、品牌和产品储备。健合集团CFO王亦东认为:“纵观各大产业的发展历程,供给和需求同时出现高增长是非常难得的,其他产业很难出现这种情况并能使两者有效匹配起来,这预示着大健康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王亦东介绍道,第一个机遇在于供给端。通过海外并购,全球范围内很多好的技术和品牌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提升技术和产品质量,以满足消费者日益提升的健康产品和服务需求。在以前信息交流不太便捷时,中国企业难以发掘世界范围内优质的产品和技术供应商,难以进行精准和高效的引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交流愈加便捷,中国企业能够方便地调研市场,找到国外真正好的品牌和产品。同时,现在的中国企业具备充足的资金能力,可以把国外优秀的产品和技术较为容易地引进、吸收、利用,再把产品投入到国内外市场中去。因此,今天中国的健康产业与以往不同,一部分走在前面的中国企业立足于全球平台,寻找最优技术和产品资源,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第二个机遇在于需求方面。随着国民消费的升级,消费者的健康观念越来越强,这催生出一系列大健康产品需求。例如,这几年马拉松在全中国大热,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一年举办500多场马拉松比赛,仅此一项运动就产生与之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健康产品需求,比如对身体维护和修复产品的需求。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健康品市场规模为1200亿元,并且以每年高于10%的速度快速增长。另根据尼尔森数据,2017年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2014年以来的最高点,且在继续上升。这意味着消费者愿意为自己的健康购买更好、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也非常旺盛。比如东南亚对Swisse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以前Swisse的产品通过宝洁的子公司进行东南亚地区的销售,在阿里巴巴收购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平台Lazada之后,在东南亚国家又有了新的通过阿里系电商平台销售的机会。除东南亚之外,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大健康产品市场需求也非常旺盛,而且阿里巴巴天猫商城于2017年10月开始在俄罗斯试运行,为中国企业打开了俄罗斯的线上销售渠道。

王亦东解释道,优质的供给和强劲的需求同时在中国市场出现,使大健康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像以前,一些消费群体想要为自己的健康付费,但是在市场上找不到优质、可靠、放心的产品供其选择,存在有需求但缺乏优质供给的情况,今天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已经走向全球,可以让消费者在全球这个最大的平台上选择最优质的产品。同时,转型升级后的中国企业不仅可以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而且可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需求。中国的消费品产业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强势进行收购和资源匹配,并把产品推向中国和全球。

王亦东做了一个类比: “中国现在的营养健康行业处于“朝阳期”,有点类似于20年之前的白酒行业。那时中国的白酒消费需求非常旺盛,但国内没有优质的品牌和产品来满足这些旺盛的消费需求。当时在强劲的消费需求之下,一个不知名的白酒企业在央视打一个广告,其销路马上就可以打开,知名度迅速上升。但如果产品质量跟不上,在广告播放结束一段时间之后,产品的销量和知名度又会慢慢降下来。业内很多人认为中国目前的营养健康行业就非常类似于20年之前的白酒行业,市场竞争者较为分散,在旺盛的消费需求和快速的市场规模增长之下,抓住机遇的企业一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行业龙头,甚至成为中国企业中的巨头。就像白酒行业,经过20年前那样混乱的竞争局面,今天只有茅台和五粮液这样的品牌占据了绝对优势的位置,并成为中国企业翘楚。”他介绍道,很多投资者投资健合集团,也是看到健合集团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健康品牌Swisse之后做的决定,因为Swisse无论在品牌力和产品力上都具备很强的实力,在目前中国营养健康市场相对分散的状况下,这样的品牌基础会使Swisse受益于行业整合的趋势,所以有人称健合集团和Swisse为中国营养健康界的“茅台”。在天猫“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在不限于健康产品的各行业所有天猫官方海外旗舰店中,Swisse官方海外旗舰店销量排名第一,这足以证明中国市场对营养健康产品的巨大需求。

海外投资活跃

普华永道于2017年11月21日发布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大健康产业投资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近年来中国大健康产业跨境并购非常活跃,中国企业自2014年以来在医药领域的海外投资交易呈大幅增长态势,于2017年上半年达43.53亿美元(约289.5亿元人民币),交易量上升6倍多,交易金额复合年增长率达到85%。普华永道中国医疗行业咨询服务合伙人邢立萍认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内并购交易市场火热导致优质标的数量减少、估值升高,因此国内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寻求估值合理的收购标的;另一方面是人民币近年来面临贬值压力,驱使国内企业选择收购海外资产。另外,通过并购海外标的,把海外一些好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引进到国内来,也是综合考虑因素之一。”

普华永道中国医疗行业咨询服务合伙人 邢立萍

比较有意思的是,从近三年数据来看,民营企业主导了海外医药并购市场,交易总额达到国有企业的21倍。邢立萍认为,该现象与我国政府大力鼓励社会办医、促使民营企业在医疗健康市场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相一致。“当然,从开放性的思维角度来看待未来的并购走向,鉴于“一带一路”毕竟是国家层面的倡议,不排除未来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增加这方面的布局的可能。”邢立萍说。

邢立萍介绍道,在并购动机方面,国内企业希望将海外的优质医疗资源及业务模式引进国内,加速其国内医疗健康业务战略布局,同时将收购标的作为开拓海外市场的平台。在细分产业方面,国内企业更多地倾向于生物制药产业。

在投资区域方面,据邢立萍介绍,“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近几年大健康产业投资交易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比如北美、欧洲,亚洲主要集中于新加坡,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医药科技、平台和品牌,并有巨大而成熟的消费者市场。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了,中国企业进行大健康领域海外投资主要是为自身发展战略和技术能力补缺,去寻找更先进的技术或引进一些创新性的研发成果带动自身能力的成长。

CFO的作用不可或缺

大健康产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企业要想抓住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具创新性的思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与市场拓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战略制定、业务规划、财务把关和风险防控等都离不开CFO的参与甚至主导,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上进行并购,CFO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王亦东认为,CFO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前端”、“中端”和“后端”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第一,所谓“前端”,即在集团战略制定时,CFO要明确集团未来3年〜5年所需要达到的财务和业务目标,基于这个目标来决定把资金投往自有品牌、自有运营或自有渠道上,还是去进行外延式的海外并购。如果是要发展集团自身的核心产品,就把资金投到自身的核心业务中,不需要进行外延式的并购。例如,健合集团在瑞士的日内瓦新设立了欧洲的研发中心,有一些关键的产品可以自行研发。而针对自己没有相关能力的品类,可能就要发起外延式的并购。CFO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要根据制定出来的财务和业务目标,决定资金和资源的投放方向。

第二,所谓“中端”,即在企业已经制定出对外投资并购的决定后,在并购项目进行的过程中,CFO要制定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指标,来衡量并购进展是否符合当初的商业计划;CFO需要对并购项目本身进行评估,并进行尽职调查;在并购合同的谈判过程中,CFO要对公司财务风险进行把控;在项目交易过程中,CFO还要进行融资安排,根据交易进行的定价情况和所需资金规模的大小,运用全球资本市场的资源,提前做好资金准备。

第三,所谓“后端”,即在交易完成之后,CFO要参与甚至主导对所并购公司的业务和财务整合。只有进行有效的业务和财务整合,才能够确保实现集团效益最大化,实现成本和结构的优化,实现额外有效的增量。

风险规避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大部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治环境不稳定、营商环境较差等问题,这给大健康产业的投资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者也要对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劳动争议、税收及市场准入方面的风险予以重视。作为企业CFO,在企业投资的风险控制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

王亦东认为,作为CFO,最好要把这些风险提前量化出来,要对最坏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公司做出经营决策时,对这些风险进行筛选,分出哪些风险是能够承受的,哪些风险是完全不能够承受的。不能承受的风险一旦出现就对项目“一票否决”,针对能够承受的风险积极制定应对策略。王亦东进一步解释道: “比如有些国家,汇率波动非常大,有可能在该国投资后,其货币出现大幅贬值,严重时投资缩水会达到80%〜90%。类似于这样的投资,我们评估完之后认为这个国家会有很大的货币贬值风险,就会暂停对这一国家的投资。类似于这种不能够承受的风险,我们就要启动‘一票否决制’。当然,也有一些风险是在公司的承受范围之内的。比如,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税务和税收方面有一些与其他国家不同的要求,其中有些是不合理的,那么在这样的国家进行投资时,我们要考虑到可不可以通过其他办法来降低税收风险。”另外,王亦东补充道:“其实在‘一带一路’国家如果当地有一些方面,比如基础设施、法规、软环境还没有充分满足市场条件时,最好借助于一些当地的资源和平台来开拓市场,可以较好地规避这些风险。”

在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管控方面,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融资与并购部主管合伙人、普华永道一带一路业务主管合伙人黄耀和提示道:“投资者需仔细把握当地市场的投资监管动向、关税政策、汇率波动、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审慎应对监管环境变化导致的不确定性风险。对由于自然资源短缺或本土劳动力供应短缺可能造成的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企业需有所预估。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市场在文化、习俗以及价值观方面差异较大,投资者需要重视跨文化风险,妥善解决可能伴随的劳动关系和管理问题。”

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在“一带一路”倡议给企业带来“走出去”的机遇的同时,中国社会也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大健康产业一个重要的、巨大的市场,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企业应该做好两个市场的统筹。作为CFO,应帮助企业分析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特点,制定正确的市场战略。

王亦东认为,现在来看中国市场还是一个首要的市场,中国这些有实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的企业,肯定是在中国国内已经有很强的实力并发展有了很健全的网络。从美国全球性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全球化的公司之所以能够实现全球化发展,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公司在美国的本土已经做得非常大、非常强,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全球性的扩张。如今中国的企业也同样具有相同的优势和发展条件,因为中国本土的市场足够大。比如,美国的苹果、耐克这样的品牌已经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品牌,其最大的市场虽然在中国,但是他们还是基于美国本土的市场,本土市场是一个企业最根本、最基础的地方。中国的企业进行全球化发展,可以学习美国和欧洲等全球化企业的做法,把本土市场作为首要和基础性的市场,把“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很好的延伸,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很多和中国的市场比较类似。

邢立萍认为,从过去几年来看,海外企业投资国内大健康领域是完全相反的局面,从2015年至今,这方面的交易数量和金额都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我国大健康产业水平相对薄弱有一定关系。但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现在亚太地区很多投资人也开始关注中国市场,同时中国国内的投资者也开始关注一些新兴领域,比如近期越来越多的海外养老领域的运营商和战略投资人已经逐步来到中国,希望和中国的企业进行对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海外投资者看到中国的潜力。

未来展望

中央政府于2017年8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表示要“重点推进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境外投资”,“加强与境外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合作,鼓励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邢立萍认为,这均为国内企业参与海外医药领域投资交易,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因此,国内企业出境开展医药领域投资交易的势头预计将继续增长。

邢立萍表示,受“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亚太地区有望成为中国投资者日渐关注的新兴投资目的地。同时,在欧美国家及地区,国内投资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可能在海外投资面临更大的压力及挑战。例如,在收购高科技等敏感行业方面。2016年2月,出于对美国当局的监管压力,美国某半导体生产企业就拒绝了中国某公司价值26亿美元的收购邀约。

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将可能有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来华投资医药领域,尤其是国内养老产业领域。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