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双冲击下的全球结构性通货膨胀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季度论坛(2022年第一季度)于线上举行。本期论坛聚焦“供需双冲击下的全球结构性通货膨胀”,知名经济学家李扬、刘元春、毛振华、卢锋、沈建光、范志勇联合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范志勇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他表示,通过梳理本次通货膨胀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对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发现:一是全球供应网络重整遭遇总需求扩张;二是扩张性总需求政策遭遇的供给约束;三是地缘政治冲突与美国宏观政策调整。根据对通货膨胀三个阶段的总结,全球发达国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这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另外供应链重组导致的大宗商品供给的短缺是引起这场通货膨胀的导火索。

报告显示,之所以本轮通胀变化如此显著,是受到四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第一,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协调。以石油为例,一些重要的石油出口国石油产量并没有达到疫情暴发前的情况,此外OPEC也没有就增产达成共识。在宽松政策冲击下,全球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快速上升,造成价格上升。第二,在这次大宗商品价格变化过程中,出现了比较显著的去库存现象。第三,疫情对运输网络的冲击。第四,发达国家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随之而来的是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又通过贸易渠道传递到不同的国家。另外一些心理因素、预期因素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机和炒作,都使得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到了下游的通货膨胀。

在本轮通货膨胀走势方面,报告认为目前情况尚不会出现超级通胀,原因有二。首先,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的央行逐渐开始重视通胀的控制,加息预期已经形成。其次,通胀预期依然稳定,新冠疫情期间的财政政策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使得通胀预期脱锚。最后,西方发达国家尚未构成工资-通胀螺旋上升的风险。

本轮通货膨胀过程中,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上涨,另一方面国外需求在恢复,使得国内对应商品供给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结构性不足。此外去年国内的一些地方出现运动性减碳也加剧了供给方面的短缺。但随着政策的调整,相关商品的供给得以恢复,预期国内的PPI走势将会下行。

报告指出,在本轮通货膨胀中我国国内形势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政策仍然要立足国内。我们的核心关注点还是国内CPI水平处在温和的情况下,采取更加积极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同时对资本市场也通过改革维持预期稳定,加强产权保护。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背景、国内经济运行面临挑战以及中国的宏观调控三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首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主要有三点,分别是疫情的发展与变化、美联储加息及其影响、俄乌冲突的走向。在问题方面,第一点是我国在去杠杆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经济活力下降的问题。此外住房贷款、社团消费的下降也加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在资金缺乏、项目不足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有所下滑。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国进一步做好宏观调控。要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就是为整个经济提供好的环境。此外要做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密切配合,尤其是财政政策应该发挥降低融资成本和降低流通费用、为国债融资提供便利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首先提出当前的通货膨胀给学界带来新的挑战。这次全球通胀特别是欧美通胀、发达国家通胀具有超预期性,专家预测出现群体性偏误,这使得我们需要对传统理论要进行思考。此外刘元春认为人类世界已经进入到一个大时代,这个大时代不仅仅是逆全球化的时代、地缘政治恶化的时代,同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高成本时代。原因在于:第一,新冠一定会给人类带来防护成本、健康成本;第二,逆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对内循环体系的打造存在成本;第三,“双碳“目标带来的绿色转型成本;第四,地缘政治恶化造成的防务成本;第五,各国进入高债务时期。

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从传统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的角度分析本次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他认为这次通胀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长期的大规模货币供给积累到某一阶段后的必然反应,而疫情则是其中的突发性因素。疫情本身对供给的打击以及应对疫情全球采取的措施,应该是导致这一轮通货膨胀的非常重要的诱因之一。对于中国的宏观政策,毛振华认为需要关注投资、消费预期的改变给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要防止各个部门或地方推出引发预期收缩的政策。中国要达到全球平均的扩张性政策水平,还需要再宽松政策方面有所加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认为本轮全球性通货膨胀呈现出超越过去周期的宏观经济现象的表现,实际上构成了当代全球经济格局大变革的新动向。过去两年新冠疫情的冲击是本轮通胀大的宏观背景,疫情带来了供需两端的“双冲击”,而又侧重对供给面的冲击。叠加逆全球化、能源转型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次通胀影响较为深远。通过具体研究通胀,可以判断任何一次通胀都在货币性命题下有着自己的结构性特点。从结构性的角度看本轮通胀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和疫情冲击作为主导促成因素,具有动因相联系的特点。另一方面,它的货币宽松带来的货币支持通胀的条件也具有极为深刻的特点。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重点分析了美联储应对本次通货膨胀的相关政策选择。近年来美国对经济刺激的力度史无前例,财政赤字几年来都在15%左右,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去年4季度其增速达到5.5%。但这种刺激背后也隐含着通货膨胀的风险:第一,MMT大规模实行,造成需求大幅度增加。第二,占美国CPI30%以上的租金和房地产大幅上扬,对通胀拉动作用非常明显;第三,工资叠加物价螺旋式上升;第四,输入型通货膨胀在产能缺口巨大的前提下加剧。

通货膨胀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供应链冲击、消费者信心指数、投资、债务率方面的隐忧,为应对通胀的大幅加息政策又会是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甚至陷入滞胀的困局。鉴于美国的发展情况,对中国最大的启示在于稳内需,因为内需是重中之重。要做好财政中的减税降费政策,有计划拉动基建。利用好消费券这一重要的刺激消费的工具,使得政府转移更加公平。

来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编辑:王祯祯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