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报告发布:压力下韧性凸显的中国宏观经济

10月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2年10月)于线上举行。本期论坛聚焦“压力下韧性凸显的中国宏观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邹静娴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

从供给面角度看,9月份得益于基建一系列开工的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延续了此前上涨的势头。供给面虽然在复苏,但基础仍有待夯实,整体被认为是“弱复苏”。“弱复苏”可由以下几组数据说明:一是从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来看,今年7、8月份公布的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速均未脱离负区间;二是虽然9月份PMI(采购经理人指数)重回荣枯线以上(50.1),但分项来看,回升只发生在制造业和建筑业,服务业反而有所回落;三是9月PPI同比上涨0.9%,低于前值2.3%。

从需求面角度看,今年的增长主线是两大拉动(出口、基建)和两大拖累(消费、地产)。其中,出口方面,1-9月,以美元计出口同比增速为12.5%,显示出较强的韧性;基建方面,今年以来基建投资增速整体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三季度基建的表现更是尤为突出,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前端的开工在加快转化为中后期的实物工作量。

消费方面,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情况看,整体内需是比较疲弱的。9月份社零同比增速2.5%,这个数既低于此前的市场预期(约为2.9%),又低于前值5.4%。如果剔除价格因素看一下社零同比增速还是一个负值(-0.68%)。影响消费最重要的因素是收入和预期。从收入上看,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速是4.3%,尽管边际有所改善,但整体仍处在修复过程中。此外,根据央行公布的居民对于未来就业、未来收入等调查数据,居民预期虽有改善,但整体仍不乐观。

地产方面,其下滑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既与人口结构和城市化等基本面因素有关,又与政策的主动调整有关,还与地产行业在过去十余年间融资模式的变化有关。报告认为,地产行业供给端融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投配资,很长一段时间内城投配资成为了地产行业的重要融资来源,但由于自身面临“三道红线”等诸多限制,城投现在可以说是自顾不暇;另一方面,“应付款”这一项自2015年以来成为地产行业重要的融资来源,大致占到10%左右,应付款的本质就是上下游的工程款拖欠,这一做法在经济好的时候没有问题,但疫情的到来,使得这一融资模式不再持续。

报告认为,未来出口的整体判断是“危中蕴机”。目前,“危”的苗头已经显现。9月份出口同比增速在5.7%,而此前7、8月份数据分别是17.9%和7.1%。“危”的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未来欧美等国的衰退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二是西方等国“近岸/友岸外包”、“制造业回流”等政策的实施,都会制约中国未来的出口;三是从统计的角度,前期出口价格因素导致了高基数效应,这也会拉低未来中国出口的增长数据。

报告认为,中国的经济具有独特的韧性,这股韧性主要源于三股力量。一是我们在不少细分领域有很多的隐形冠军。二是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上我们有很多行业领跑者。三是中国有着千千万万奋发图强的劳动者。这是中国经济的底色,他们在不确定的浪潮中逐渐在适应、调整、整装待发。目前,在出口方面的调整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出口国别日趋多元化。我们对欧美出口在下降,但对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在增加。9月份对美出口同比降幅在扩大,由8月份-3.8%进一步下降到-11.6%,与此同时,对东盟出口增幅在扩大,由此前25.1%上升到29.5%。其二是出口产品结构逐步改善。前三季度我国对海外的防疫物品和玩具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放缓,但是汽车、成品油、钢材出口大幅增加。其三是俄乌冲突后欧洲各国能源价格飙升,在全球高成本背景下,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将进一步得以凸显。此外,欧洲等国的能源价格飙升也势必增加他们对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需求,而中国在这些能源设备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丁爽认为三季度增长超过了预期,出现了V型反弹,但这个V型反弹并没有回到经济正常的增长水平上。在本次复苏中,对于外需的依赖较大,表现之一就是前九个月贸易顺差创造了历史最高值。在外需支持下,中国第二产业的恢复和反弹比较快,如建筑业、制造业等对本次复苏的贡献比较大,而第三产业仍然相对低迷,这和疫情防控下缺乏消费条件,以及零售业、服务业消费相对较弱有关。内需偏弱的状况在十月份还没有扭转,四季度开局仍然相对较弱,因此我们预测四季度GDP增长是4.3%,相对三季度的3.9%略有提升,全年增长维持在3.3%的水平。在政策建议上,丁爽认为目前政策窗口在缩小,宏观效应在下降,要利用宽松的政策窗口,积极优化疫情防控政策,同时改善房地产政策,最终使得经济活力和韧性能够发挥出来。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指出,疫情本身和相应防控政策在供求两侧左右了经济的增长,四季度的数据不容乐观。他认为当前地产企业出现的资金链问题是由长期供求关系改变所导致的结果,房地产行业将历史性地、不可逆地告别中国经济的主赛道。当前主要问题是如何减少转型期的阵痛以及重新构建对房地产的预估体系。同时,政策应在中小服务业上加大力度,着力维持行业运行。中小服务业与千家万户的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出台更加直接的救助方案。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指出应抓住问题的本质,科学谋划经济复苏的下一程。中国经济依然在复苏进程中,但是复苏的力度仍然较弱,离常态化水平还有一段距离。当前经济弱复苏重要的原因一是消费不足,二是房地产投资和接触性服务业投资的疲软。抓住问题的本质后要进行谋划,要对目前的政策进行评估,进行反思。当前整体宏观经济政策宽松程度已经不低了,但是从效果来看,并没有真正起到改变预期的作用。科学谋划经济复苏下一程的核心,一方面是利用好二十大的政治红利,另一方面利用好全球秩序混乱带来的战略契机,同时在财政、货币、就业、收入、房地产政策方面进行协同配套,出台新一轮的方案。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认为,在9月份之后,经济预期开始出现适当修正,很多金融机构内部经济预期开始出现明显分化。从企业端来看,生产端修复较快,而需求端偏慢,导致企业被动补库。从居民端来看,城乡就业状况均严峻,居民消费意愿低。从企业端和居民端来看,修复弹性和持续性都受到一定压制和影响,很难出现传统周期性复苏的表征。从资金端来看,周期性复苏较困难,稳增长效果存在天花板。由此往后推演,内需弹性不足,外需走弱开始加速,未来半年左右需要警惕经济二次探底压力。根据模型测算,今年四季度GDP增速在3.5%左右,明年一季度GDP增速在3.0%左右,GDP增速在未来两个季度会下降。在政策建议方面,首先,短期“破局”的关键在于激励机制的重建;其次,通过推进标志性项目,加快预期修复;最后,长远来看,建议适当调低增速预期,通过改革的方式激发转型红利。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副所长徐奇渊从产出缺口的视角讨论当下中国经济复苏的状态判断。总体而言复苏还是比较弱,同时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集中表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游行业和下游行业、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结构性问题,由此出现了分化性的影响。从库存周期来看,2020年中国经济突然进入到主动去库存的状态。今年上半年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处于一个被动补库存的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还是存在的。市场的弱预期、 “心理阴影”还没有完全消除,经济可能存在二次探底的风险。此时企业市场的信心就非常重要,相应的合宜政策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目前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刺激时面临一定的传导障碍,一方面在宽松,但另一方面并没有转化成信用。这需要相应的政策来扭转市场信心,改善预期,传导机制自然打通,宏观经济的复苏也会有更坚实的基础。

来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记者:王祯祯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