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隆重举行

10月13日上午,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主办,国际金融与产业合作论坛(IFIC)合办的“202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国贸大酒店中国宴会厅隆重举行。

(会议现场)

IMF驻华首席代表Steven Barnett,IMF研究部经济学家Silvia Albrizio、Mehdi Benatiya Andaloussi,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 IMI副所长王芳,国际金融与产业合作论坛(IFIC)秘书长刘红伟,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郭彪等来自欧、美、亚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数十家媒体参与报道。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张之骧主持。

张之骧司长在主持中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背景以及《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的基本信息,并热烈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

王芳副院长在开场致辞中提到,世界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各种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如何恢复稳定与增长,如何回归到可持续发展的正常轨道,这是全球共同关心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衷心地期待各位嘉宾能够围绕本次发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畅所欲言,充分讨论,迸发更多的灵感与智慧,凝聚更多共识,共同为克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促进全球经济繁荣,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Steven Barnett先生首先发表主题演讲。他指出2023年世界经济充满韧性,但普遍出现了疫情后经济的疤痕效应。他提出,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分别预计增长3%和2.9%,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贡献全球增长量的三分之一。疫情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疤痕效应较为明显,尤其最不发达的国家受到的影响最大,留下了永久性的伤痕,美国是主要经济体中恢复较快的国家,中国位居全球疤痕效应的平均值。中期看,全球经济增长率是几十年来最低的。

其次他指出货币政策的优先事项是应对通胀,多国通胀已见顶,基本实现软着陆且没有出现衰退,这表明全球央行政策应对还是比较得当的。中国的通胀和其他国家不同,并没有大幅增加,而是维持在比较合适的水平。其他主要经济体目前利率基本上达到了最高水平,现在有可能会逐渐走缓,同时,政策发出的信号也很明确,但建议这些国家央行不要太早撤出货币政策。

之后他展望了中长期全球经济增长,认为世界中长期经济增长普遍乏力,最主要因素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和放缓,需要进行更多的结构性改革来提振经济增长。Barnett先生同时指出贸易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呼吁要减少贸易摩擦和脱钩、重视WTO争议解决机制和重视气候问题。

最后,他倡议大家保持乐观,相信全球可以携手合作,比如IMF在疫情期间做了很多工作来实现共同经济体发展的韧性。

接着,Silvia Albrizio女士介绍了《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第二章有关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内容。她指出,除中国外的全球多个经济体2022年的通胀率达到了几十年来的高点,特别是核心通胀率;而中国核心通胀率基本维持为0%。根据IMF预测,大部分国家2025年难以回到通胀目标值。Silvia Albrizio主要阐释了以下三点内容:一是近期通胀预期的表现;二是预期在解释通胀动态变化中的重要性;三是通胀预期如何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政策能否反过来影响到通胀预期。

IMF研究认为,首先,近期通胀预期大幅上升,最多可以上升四个标准差;长期来看通胀预期回归稳定,并没有显示出锚定消失迹象;到目前为止,通胀率与历史的中位数基本一致,平均而言恢复到新冠疫情之前的通胀率需要三年时间;其次,通胀预期对通胀的动态变化有多重要?短期通胀预期比长期通胀预期对真实通胀影响更为重要,其解释力在近期有所提高,尤其是在发达经济体中;在新兴市场中,已经过去的通胀对人们的通胀预期仍然产生重要作用,这与新兴市场中后瞻性人群占比较多有一定关系。

最后,对决策者来说,密切监测市场主体通胀预期形成的过程和变化对于更好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至关重要。可通过改进货币政策框架和加强与市场主体的沟通,来更好的引导机构的通胀预期,从而实现通胀目标的软着陆。

随后,Mehdi Benatiya Andaloussi先生的主题演讲全球市场割裂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因为自然资源禀赋高度集中,大宗商品具有与宏观经济走势高度相关、难以替代、生产集中、贸易占比高等特点,很多国家高度依赖于大宗商品进口,所以商品市场在市场割裂中变得更加脆弱。2018年后,由于贸易限制的增加和大国贸易竞争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壁垒逐年上升,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化尤为明显。特别是矿产品和粮食的供应商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导致这类商品更容易受到全球市场割裂的影响。全球商品市场的割裂会导致价格剧烈动荡,全球GDP不均衡的加剧,其中低收入国家由于高度依赖农产品贸易所受影响最为深远。同时,市场割裂也会使得各国的绿色转型成本更高。因此世界各国至少应通过多边合作建立一个食物矿产品的“走廊”保障食品和绿色转型;在关键矿产品方面进行数据共享;以及通过促进国内生产、增加商品来源、供应链多元化、适当建立库存等方式应对外部风险。

之后,周诚君所长就中国经济的发展,分析了三个领域的问题。他提到,自己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持有谨慎乐观的态度,保持这种态度的关键则在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中国的住宅改善以及城镇化的需求,会给房地产市场提供非常广阔的前景,关键就在于采取怎样的政策去满足这些需求。其次,周诚君从碳达峰和稳定的城市化率之间的高度相关关系出发,分析了我国“双碳目标”绿色转型所面临的挑战。实现“双碳目标”不仅需要关注城市化率的增长,还需要思考碳达峰所对应的顶点究竟位于何处的问题。最后,他强调了碳市场和绿色转型的重要性,分析了国际上对碳排放配额征税的不合理性,指出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成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国际社会应当对中国持有更多耐心和信心,共同团结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随后举行的嘉宾研讨环节由赵锡军主持。Steven Barnett、Silvia Albrizio、Mehdi Benatiya Andaloussi、刘红伟、郭彪等嘉宾参与了研讨。与会嘉宾围绕主题演讲所提到的疤痕效应、通货膨胀、中长期经济增长、大宗商品市场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据悉,《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人员撰写的经济概览,着重分析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并对经济前景进行预测,每年春季和秋季发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的长期稳定合作伙伴,每年定期联合举办该项报告在北京的发布会,共同致力于货币金融战略的研究和探讨。(记者 王祯祯)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